漯河故事 | 古風遺韻攔河潘

《栗門張的故事》在漯河手機報微信公眾號發布后,網友們紛紛留言,說在郾城區孟廟鎮有一個名為攔河潘的村莊,歷史悠久,是全國最大的潘氏宗族聚居村落之一。攔河潘究竟有什么故事?日前,在郾城區攔河潘支系文化研究會會長潘留根、潘西村村支書潘耀華、駐村第一書記尚躍永等人的帶領下,記者進行了探訪。
攔河潘是一個頗有歷史的村落。最早一批村民在洪武年間自永和縣遷徙至此,已有幾百年的歷史。其間,因水患、經商、求學等原因,一部分村民遷走了。在20世紀80年代,攔河潘被分成了三個村,分別是潘西村、潘東村和潘北村。
“我們攔河潘沒雜姓,清一色為潘氏太祖直系宗親。上次人口普查,三潘共有6000余人,男子都是潘姓。漯河很多潘姓村落,都是我們這里出去的支系。比如,臨潁縣石橋鄉潘莊和皇帝廟鄉潘牛村等?!迸肆舾f。
說話間來到了村西的仁佑廟前。大殿在蒼松翠柏間巍然屹立,威嚴肅穆。廟中供奉的是治水有功的李二郎。逢年過節還有人來此祭拜,求個風調雨順。每年農歷三月十九,在潘東村的老太爺墓前還會有聲勢浩大的祭祖儀式,遠至云南潘姓支系,近則周邊各村各支,都會派幾個代表來參加祭祖大典。這是攔河潘的潘姓一脈內心深處的情感寄托。
攔河潘出土過青銅器。青銅器的發現是在1979年的8月。市博物館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,當時出土多件極為珍貴的文物,其中6件被河南省博物院收藏,5件被漯河市博物館收藏。在漯河市博物館收藏的均是國家二級文物。這批青銅器制作精美、器型典型。
“當時建榮爺他們在燒窯制磚取土時,干活累了,把鐵鍬往地上一扎,‘咣當’一聲,砸到一個東西。眾人向下挖去,在離地不過30厘米處,挖出了一些青銅器?!迸艘A說。
青銅器出土后,村里聯系了當時的孟廟人民公社,公社又聯系了當時的郾城縣文化局。為了能更好地保護文物,潘建榮、潘德收、潘全收三人把青銅器送到了郾城縣文化局。當時,郾城縣文化局還獎勵了他們3臺百泉牌半導體收音機。
記者查閱相關資料,在原郾城縣志總編室的孟新安所著的《郾城縣出土一批商代青銅器》一文中獲悉,“攔河潘出土的青銅器為商代早期的文物。發掘現場,工作人員看到青銅器集中放置在不足1平方米的區域內。其中,兩爵分別置于兩罍之中,且銹在了一起。其余各件有的倒臥,有的斜立。此外,沒有發現別的文物。由此推斷,器物不是隨柳河水沖積而來,而屬窖藏器物?!?/p>
原漯河師范學校的張汝鯉在《古郾子國考辨》一文中也有印證:“攔河潘出土的青銅器為商朝早期的,考查它們的型制與紋飾,可確定是商代前期上層奴隸主所享用之物。有人推測,這可能是商王對其近臣或親族的賞賜物?!边@批青銅器在全國都有影響,對于研究中原地帶青銅文化及郾城歷史有重要的價值。
攔河潘是一個頗有尚武之風的村子。村中自古就有習武的傳統,主要練的是大洪拳、小洪拳還有梢子棍。村里現在還有不少人能完整地打下來一套?!拔覀冞@兒有句俗語:喝了攔河潘的水,大人小孩都會踢踢腿”,潘耀華說,“說起武術,在攔河潘,最有意思的就是清末武舉人潘鳳樓的故事了?!?/p>
潘鳳樓好武尚德,頗有俠客之風,十里八村名頭不小。有一天,一個人不服氣要來切磋。走到攔河潘村北的地頭,此時潘鳳樓正在犁地。這個人問他:“你知不知道你們村有一個叫潘鳳樓的,武功高強,我要和他比試比試?!迸锁P樓見狀,回道:“你別找潘鳳樓了,我是這個村的一個老頭,多少有點力氣,會點兒拳腳,咱倆先來試試吧。這樣,犁地的一般都是牲口,這次我來犁,你來扶著?!闭f話間,潘鳳樓用手拉著犁跑了起來。那人一看,攔河潘隨便一個犁地的老頭都這么厲害,轉身走了,不敢再提比試之事。
“如今村里環境變好了,文明之風更濃了,下一步就是發展集體經濟,帶動村民致富?!迸艘A說,現在潘西村鼓勵村民流轉土地,目前已經流轉將近1000畝土地。村“兩委”班子成員帶頭流轉土地發展產業,以打消村民顧慮。村“兩委”班子還集資加強農田水利配套建設,把村里的農田打造成旱能澆、澇能排的高標準良田。
歷史滾滾向前,村莊的面貌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。攔河潘的家譜、仁佑廟前的松柏,還有靜靜躺在河南博物館的青銅器,雖無言,卻一直默默見證著攔河潘的歷史變遷。
漯河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宜書